接下这个任务后,马宏伟从对方那里拿到了100美元。
虽然现在要求外国人将手中的外汇兑换成外汇券,但他们并不会将所有的钱都换成外汇券。
拿到钱后,马宏伟便带着这一行逛了起来。
由于那两位法国人,还没有去天坛公园,所以这第一站还是上天坛。
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
这一路讲解下来,已经差不多到了饭点。
走出天坛公园,马宏伟看向几个外国人,询问起来:“先生们,咱们打出租车去吃火锅怎样?”
“当然可以!”
“你自己决定就好。”
几人纷纷回答。
闻言,马宏伟点了点头,然后领着几人朝出租车站点走去。
我国出租车最早出现在清末民国时期,而且多以黄包车和三轮车为主,建国以后认为这是资产阶级腐朽生活,便逐步将其禁止了。
直到改革开放,国门逐渐打开,来到我国的外国游客和港澳侨胞越来越多,这才在京津沪广等大城市,建立了一些出租车公司。
当时的出租车公司都是国营企业,司机都属于公司员工,主要面对的群体是外国人和港澳侨胞,车费最早只收外汇,外汇券发行以后改成外汇券,直到后来大量个体户起来了,才开始收取r
这倒也不是人家崇洋媚外,而是当时的国人根本就没几个能消费得起的。
当时坐上一趟出租车,那就相当于普通人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工资。
普通人连一分一厘都看在眼里,谁有那闲钱去坐出租车?
来到出租汽车站点,马宏伟对里面的工作人员说道:“同志,给我呼叫一辆出租车。”
“来填个单子!”
工作人员将单子和笔从窗口递了出来。
“好嘞。”
马宏伟唰唰唰,开始快速填写起来。
填写完单子,交了十块外汇券,工作人员也正好呼叫完。
随后,马宏伟就跟三个外国人在这里等待起来。
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由于出租车比较少,所以并不会像后世那样招手就停。
在当时你必须要到出租站点填单约车,或者用电话拨打出租车站点的电话,告知你的地点才行。
当然,在一些繁华的站点,或者机场、涉外商店、饭店(酒店)、宾馆、使馆区附近,倒是经常会有出租车停在那里,因为那些地方更容易等到客人。
那时候出租车司机、空姐、涉外商店的服务员,可都是相当牛气的。
就好比这出租车司机,一个月光基础工资就是一百多块钱。
除了基本工资以外,他们还能拿到小费打赏,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另外,等到开始出租车也开始收r后,他们还会偷偷把赚到工资给换成外汇券。
这样一整,他们每个月至少也能搞到三百多块钱,一年就是小四千块钱。
在那个大多数职工工资不超过50块钱的年代里,月入300+,由此可见这些出租车司机有多富。
最关键的是,他们有钱还能花出去,别人搞不到的进口彩电、进口冰箱、进口洗衣机什么的,他们能够轻而易举的搞到手。
正是如此,嫁个出租车司机,也是当时不少女孩的幻想。
很快,一辆暗红色的波罗乃茨汽车就缓缓驶来。
看到这辆汽车,马宏伟的脑海当中,就想起了前世那些朋友们,管这种车叫的外号——菠萝乃子。
在八十年代,“有头有尾”才算轿车,波罗乃茨这种“有头没尾”的自然就不适合作为公务车,只能够成为出租车使用。
车辆停稳后,马宏伟打开车门,邀请三位外国友人坐后边,自己则是坐在了副驾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