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受母亲影响,为人谦逊,做人低调,在太子面前,更是低眉顺眼,极其顺从,太子让他往东,他绝不往西,又加上他聪明伶俐,很会来事,太子对他也不反感。
所以,晋王母子才得以在宫中安稳生存,没有遭到太子一党的打击。
要说她的母亲为何会封为贵妃,完全是因为她运气好,纯属天上掉馅饼一样的巧合。有一年,皇帝陛下的母亲太后娘娘要过生日,这位老太后突发奇想,她不仅要大赦天下,还要求皇帝大封六宫,皇后除外,贵妃、贤、德、恭、顺五宫都要有人,图个六六大顺的吉利。这样,皇帝后宫圆满,子嗣也会更加昌隆。
老太后自然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越多越好。皇帝是个孝子,自然一切顺从母亲的心意。于是,他把这个任务交给皇后来完成。皇后骑虎难下,如果不完成,违背了皇帝陛下的旨意,说不定皇后娘娘的宝座不保,即使凭借娘家的势力保住了,也会失了圣宠,确实不值得。
所以,她还必须好好完成。她在心里大骂太后这个老不死的,多管闲事,后宫由她一人把持,多香。现在居然要添五宫,分享她的权利,她于心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思来想去,她决定和丞相大人,她的父亲谢炫商量人选。丞相大人是个老狐狸,时时处处为他谢家捞好处,逮到这样的好机会,他自然不会放过。
他建议女儿,人选必须是不能跟谢家争锋相对的人,更不能是女儿的绊脚石。如果能是女儿在后宫的助力,那就更好了。可是谢皇后善妒,只要是被皇帝特意宠爱的后宫女人,都是她的眼中钉,肉中刺,那些女人毫无例外都没有好下场,不是疯了就是无缘无故地死了。他们更不可能留下一儿半女。因此皇帝的子嗣并不多。
众观整个后宫,竟然没有一个是她的可用之人。也就只剩下一个毫不起眼,为人低调的李妃,家境贫寒,父亲只是一个小地方的县令。而且此人没有什么野心,不争不抢,似乎什么都不放在心上。最主要的是,李妃很会做人,对谢皇后又是不着痕迹地奉承。因此,皇后对她很有好感,特意允许她生下晋王,也好顶住皇帝嫌子嗣少的怒火。
所以贵妃的头衔就落在了李妃的头上。晋王的母亲顺理成章地成了李贵妃。皇帝自然十分高兴。他平时也不敢太过于宠幸李妃,只有在例行公事,夜夜要翻牌子的时候,偶尔翻一下她的牌子,宠幸她那么一两回。
皇帝本来还在发愁,怎么给自己心仪的女人一个更好的名份,皇后却给他送来了蜜枣,他自然是求之不得。心里自然感谢皇后,可是面上还装着不在意,定谁当五宫之首,他都没有意见。
李妃可是个明白人,她向皇后推辞,说自己出身贫寒,能在宫中混口饭吃,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不奢望能当贵妃,怕自己没有那个福气,会折了寿。
她越是推辞,皇后就越相信她。贵妃的头衔还非她莫属。于是李妃就成了现在的贵妃。档次地位提升了一大截。而她也更加诚惶诚恐,受宠若惊。她更加尽心尽力地侍奉皇后,生怕皇后哪天不高兴了,会要了她母子的性命。
她跟皇帝的关系,在私下里是最好的。还是由于家庭贫寒的原因,皇帝对她非常放心。由于李贵妃心中无所求,又善解人意,从来不跟皇帝提过任何要求,也不曾为他的儿子晋王提过任何非分之想,所以皇帝就把她当做知心人,跟她无话不谈。只要跟她在一起,他就龙心大悦。
在不知不觉中,皇帝就对李贵妃宠爱有加,虽然明着没有任何赏赐,可对他的儿子晋王却是暗中照顾。从小就为他请了武林高手,教授他武功,诗礼仪,韬武略,治国之道,一样也没有落下。
晋王可不是个绣花枕头。他从小就聪明伶俐,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学什么会什么,教他的师傅都夸他是奇才,所以教的也是尽心尽力。他年龄越大,皇帝越是喜欢他,总说这个儿子最像他。因此也对他寄予厚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来这对母子在宫中待得好好的,晋王总是表现得默默无闻,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对太子又是唯命是从。他们在宫中生活得风平浪静,可是一场战争却将晋王推到了风口浪尖。
八年前,大梁国的西北边境,匈奴来犯。由于马上要到了寒冬季节,塞北草原的游牧民族缺吃少穿,再加上草原干旱,无数牛羊马匹都渴死饿死,因此这个冬天,游牧民族的日子不好过。他们的可汗就把目光盯在了大梁的身上。
因此,游牧民族的战马经常骚扰大梁边境,时不时过来抢粮抢财务,抢女人,甚至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边关将领忍无可忍,上报给大梁皇上,出兵抵抗。大战爆发,谁知道边关将领一不小心,落入了敌人的圈套,中箭身亡。
边关没有了将领,朝中又无人可派。王谢二家只知道贪恋朝中权势,家族中并没有像样的能干子弟。再说了,大户人家子弟多半贪图享乐,醉生梦死,更是贪生怕死,根本就不敢前往边关。
没有办法,晋王只得毛遂自荐,请旨前往西北战场,与敌人一决雌雄。
谢王两家的人只道是,晋王就是一个愣头青,活得不耐烦了,非要前往边关送死。太子刘渊,更是劝说晋王,不要去做无谓的牺牲。
晋王刘锦彰却一反常态,说,
“皇兄,边境战乱,人民遭殃,如果不能及时止损,会对大梁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再说了,父皇和皇兄总是教导我,要为国分忧,如今正是我为国尽忠的好时候。所以此次边关之行,我一定要去。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还请皇兄好好照应我的母亲。”
刘渊看他去意已决,也不再劝说。只好随他去了。
皇帝是深深知道自己这个儿子的,见儿子敢于站出来,毛遂自荐,对于边关之行毫无惧怕之色。心里非常安慰。大大赞赏了他一番,趁此机会,封他为晋王。为了他的安全着想,派人暗中通知他培养的江湖势力,尽快赶往边关,接应晋王。
晋王刘锦彰带着贴身侍卫张东,和皇帝为他准备的几个亲信,快马加鞭,赶往边城。
来到边关以后,晋王刘锦彰顾不上休息,就来到城楼,发现边城战斗正打得激烈。楼下的侵略者个个骑着高头大马,叫嚣着冲击城门,城上的士兵正拿着弓箭,对准侵略者射去。
由于敌人太多,他们又骑着快马,来去如风。经过多日的战斗,城楼上的士兵已经筋疲力尽,再加上弓箭,石头,已经不够用,所以他们抵抗起来,很是费力。尽管副将耿长山指挥士兵奋力抵抗,但也有渐渐不支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