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华西列夫斯基1:用三年半实现一个小目标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二战期间苏军总参谋长,苏联元帅。
华西列夫斯基的名气在苏军顶级战将中并不算闪耀,20世纪0年代曾担任英国陆军参谋长的理查德·卡弗元帅甚至将他列为“二等军人”。造成这样误解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华西列夫斯基在二战期间长期担任苏军总参谋长一职,直接指挥战役的机会并不多。即便他在很多时间都以统帅部代表的身份在前线指挥作战,但每场战役人们更多地会提及方面军的指挥员或者是集团军的指挥员,往往忽视了华西列夫斯基的贡献。
其二是华西列夫斯基为人谦和、待人友善,不争功、不逐利。斯大林曾经对自己的爱将开玩笑说:“瞧您指挥这么一大批部队,而且您干得不坏,但您自己也许连苍蝇都没有欺侮过。”
193年1月18日,华西列夫斯基凭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出色指挥晋升大将军衔。29天后的2月16日,他又被晋升为苏军元帅,是二战期间苏军第二位晋升元帅的将领,第一位是朱可夫。他因此被誉为“火箭将军”。由此可见,华西列夫斯基在军中和斯大林心中的地位。
华西列夫斯基于1895年9月30日出生在莫斯科东北200多公里的伊万诺沃州新戈利奇哈镇,这里是伏尔加河畔。父亲是一位神父,微薄的收入无法满足全家最起码的生活需要,华西列夫斯基和他的兄弟姐妹从小就需要帮助父母在田间劳作。
一战爆发前,他即将读完中学,随几名同班同学应征入伍。幸运的是他没有被送往前线,而是在1915年的时候被送入阿列克夫谢耶夫军事学校学习。沙俄在一战中鲜有亮点,前线的巨大消耗,让当局不得不从后方补充新的兵员。华西列夫斯基在军校学习了个月,就被派往罗斯托夫的预备营,同时晋升为准尉军衔。9月,他被派到西南方面军的第9集团军第103步兵师,同奥匈军队作战。
“十月革命”爆发时,华西列夫斯基已经是一名上尉营长,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中选择加入红军。至1920年11月,他所在的第8步兵师调到苏联西部的斯摩棱斯克驻防,负责当地的剿匪任务。在此期间,他的营因为士兵普遍年纪偏大被解散。1922年,苏联红军改制,他被任命为第12团副团长。不久之后,该团团长被送入军校学习,华西列夫斯基代理该团团长,又正式任命为团长。
同年9月,部队所在军区举行了一次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对抗演习。这次演习是苏联红军成立以来首次举行的大规模演习,红军总部非常重视,时任苏联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和第一副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都参与其中,华西列夫斯基和沙波什尼科夫很可能在这个时候结识。整整20年后,华西列夫斯基从沙波什尼科夫手里接过了苏军总参谋长的职务。
正是通过这次演习,让华西列夫斯基打开了眼界。他认为军队要下功夫提高指战员的战斗素质、指挥员的军事理论修养和作战水平。因此他开始在自己所在的部队开展各种军事技术训练,其中还包括提高官兵的体能素质和军事体育训练水平。他在这方面的成绩得到了上级的关注,自己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参谋型指挥员的指挥风格。
在第8步兵师沉练了10年,华西列夫斯基调入苏联军训部任职。这个新成立的部门主要负责全军军事训练的安排部署和督导检查等工作。在此期间,华西列夫斯基有机会深入研究大纵深进攻战役的理论,以及诸兵种合成战斗动作协调等一系列当时最先进的军事科学理论,这为他日后成功谋划和指挥大规模战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赏识华西列夫斯基才干的是他的顶头上司-军训部部长谢佳金,后者经常委派华西列夫斯基到各军区的野战部队检查训练成果。1933年夏天举行的一场诸兵种大纵深战役演习中,华西列夫斯基担任演习导演司令部的参谋长。他在演习前后忙碌了个月,参与编写了《大纵深诸兵种协同战斗细则》和《步、炮、坦、空在现代诸兵种战斗中的协同动作细则》,这两个献后来广泛推广到全军各部队。
193年,华西列夫斯基担任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军训部长。他在此期间结识了很多日后苏军的著名将领,包括布琼尼、朱可夫、索科洛夫斯基等人。
1935年,苏联普遍施行军衔制,华西列夫斯基当时被授予上校军衔。他不久离开伏尔加河沿岸军区,进入总参谋部学院深造。次年9月,他调入总参谋部担任战役训练处处长,从此开始了在总参谋部的工作。
1939年初,欧洲的局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苏联决定在总参谋部设立作战部这一核心部门,华西列夫斯基担任作战部副部长,并继续兼任战役训练处处长一职。几个月后,他晋升为少将军衔。
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但苏联方面并不认为这会给苏联带来长久的和平。德国入侵波兰后,斯大林要求总参谋部着手编制“应对突发事变的苏军战时集中和展开作战计划”。这项工作由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负责,具体工作则由时任作战部长的瓦杜丁和副部长华西列夫斯基完成。
华西列夫斯基在总参谋部的工作得到了斯大林的赏识,斯大林甚至还亲自过问了他的家事。他的父亲是一个守旧的人,当时的处境很差,华西列夫斯基自从参加红军以后,就已经和父母断绝了一切联系。斯大林允许华西列夫斯基在经济上接济一下他的家人,以便他可以安心自己的工作。
19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于次日成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6月30日,成立以斯大林为主席的国防委员会。总参谋部的工作职能也进行了调整,它成了大本营的办事机关。月30日,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
华西列夫斯基在回忆录中曾经描述了总参谋部在战争初期的工作场景:作战部就像是一个蜂房,蜜蜂从前线飞回来,带来了紧急情报,立即分发到当时根据战斗方向成立的三个处——西方处、西北处、西南处。各个方面军司令部都把他们的情况汇总到这里,经过处理再转给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然后他们把新的训令下达给前线各部队。
作战部里挂满了各种比例和各种用途的地图,电话机话筒上的连线长达10米以上,这是为了一边听电话,一边随手在各处的地图上做好军事标记。十多部电报机和几十部电话终日终夜的工作,仍然不能满足需要,有时还需要靠通信飞机或侦察飞机与前线保持联系。
在这段时间,华西列夫斯基经常对部下说的话是:“准确、可靠、及时的情报,对一个参谋人员来说就像空气一样必不可少。”前线有什么变化?苏军和德军部队的位置在哪里?战斗在什么地区进行?援军要派往何处?什么地方需要技术兵种?需要哪些技术兵种?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有条不紊、不失时机地传到大本营和最高统帅部。
191年8月,德军“南北分兵”后,战场上最危险的地段是西北的列宁格勒和西南的基辅,莫斯科所处的战线中段形势比较稳定。此时,苏军统帅部和总参谋部最关心的仍然是莫斯科方向。总参谋部判断在冬季到来前,德军仍然会在莫斯科地区发动新一轮攻势,目的是取得战场上的标志性胜利。
事实证明,总参谋部的判断完全正确。进入9月后,德军将重点进攻方向重新选在了莫斯科地区。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的初期遭受了重大损失,德军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两个地区围歼了西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10月日,由斯大林授意,华西列夫斯基亲自起草命令,由朱可夫担任西方面军司令员,全权负责莫斯科地区的作战。
10月1日,苏联统帅部决定将莫斯科城内包括总参谋部在内的政府机关、外交使团、工厂和学校等机构撤到后方。在这项命令中,总参谋部在莫斯科设立一个作战参谋小组,由10人组成,受华西列夫斯基领导,直接对斯大林负责。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则带领总参谋部其他人员撤离了莫斯科。从这次安排来看,斯大林已经非常倚重华西列夫斯基。他也在10月28日晋升为中将军衔。
在莫斯科城下,德军除了遭遇越来越顽强的抵抗之外,他们很快遇到了第一个天敌,就是秋雨季节泥泞的道路。德军的坦克和车辆陷入泥土里,失去了快速推进的能力。斯大林自然清楚莫斯科地区的气候,用不了多久寒冬就会到来,到时候苏军的防御压力会大大减轻。他打算向德军发动反击,在征求作战参谋小组的意见时,华西列夫斯基认为从各方面情报汇总来看,德军仍然计划发动新一轮进攻,所以他们还保有着强大的进攻能力,所以建议苏军不应急于反击。
苏军的防御作战持续到191年12月初,气温此时已经降至零下近0度。12月5日,苏军在莫斯科城下的反击开始。而就在不久前,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病倒了,斯大林于是任命华西列夫斯基出任代理总参谋长。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这次反击,斯大林委派华西列夫斯基前往科涅夫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坐镇指挥。
此举事出有因,作战计划下达后,科涅夫似乎并没有什么信心,还向斯大林列举了一大堆理由来证明他无法发动进攻:方面军所属的每个师平均只有两三千人,而且缺乏炮兵支援,坦克也不足。总之,科涅夫强调,即使能得到朱可夫的大力支援,他也只能勉强发动局部性质的进攻。而并非斯大林所希望的那样,对德军纵深实施强大突击。
对科涅夫所列举的理由,华西列夫斯基表示完全不能接受。他依据总参谋部掌握的统计资料判断,加里宁方面军所属第119步兵师有200人,第26步兵师有6800人,第252步兵师有5800人,第256步兵师有6000人(苏军一个步兵师的标准编制是8000~9000人)。 另外在12月1日下午6时,拥有9000人的第262步兵师也开始从西北方面军开来增援加里宁方面军。而且在科涅夫手中还有9个独立炮兵团可以使用。至于科涅夫强调的缺少坦克的确属实,不过最高统帅部也会想办法予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