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廉呵斥道,唐国公举起义旗,是为了匡复皇室,尔等不得无礼。没想到,姚思廉的一顿呵斥,居然镇住了全场,所有的士兵都站在殿下,不敢上前,“众皆愕然,布立庭下”。 (《资治通鉴》)
不一会儿,李渊来到了东宫。见到代王杨侑后,李渊恭恭敬敬地向代王行礼,然后,恭请代王杨侑迁居大兴殿。姚思廉扶着代王杨侑,走下顺阳阁,李渊则站在代王身后,非常谦恭地礼送。
姚思廉其人,是隋末唐初的著名才子。关键时刻,姚思廉能够以一介生之躯,护卫旧主,其气节确实非比常人。唐朝建立后,姚思廉成为了李世民的“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曾与魏征一起编修史。比如,“二十四史”中的《梁》、《陈》,都是出自姚思廉之手。
不久,大业十三年(61年)十一月十五日,李渊备好法驾,举行大典,拥立十三岁的代王杨侑,在天兴殿即皇帝位,改元“义宁”,遥尊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从此,大业十三年又被称作义宁元年,杨侑就是隋朝历史上的“隋恭帝”。
那么,李渊拥立杨侑为帝,他自己又在朝中是什么地位呢?其实,小皇帝杨侑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李渊的阶下囚,就是李渊扶持的一个傀儡皇帝。杨侑现在也是身不由己,泥菩萨过江。
所以,杨侑刚刚登上皇位,就任命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令、大丞相,进封唐王,位在王公上,以武德殿作为李渊的丞相府。并且,杨侑还专门下诏,丞相所发布的命令,不再称“教”,改称为“令”:
万机百度,礼乐征伐,兵马粮仗,庶绩群官,并责成于相府。惟郊祀天地,四时禘祫奏闻。 (《大唐创业起居注》)
小皇帝杨侑这是在表态,日后朝中的一切政务都交由丞相李渊处理。除了重大的祭祀活动,需要皇帝出面以外,其它的事务皆由丞相处置。李渊刚开始假意推辞,不能显得太过心急。最后,麾下公卿将佐再三进言:
公负孺子当朝,岂得辞乎摄政,公不入相,王室何依临兹大节,义无小让。
在大家的一致劝说下,李渊装模作样地叹息一声:“王家失鹿,遂使孤同老狼。”于是,李渊接受了小皇帝杨侑的册命。至此,李渊完全掌控了隋王朝的朝政大权,成为了长安城中的实际掌权者。
李渊在掌控朝政大权之后,他接下来就是要分封晋阳起兵的首功之人,以及入主关中的所有有功武。首先,李渊需要册封的就是自己的三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
最初,李渊从太原起兵的时候,让李元吉留守太原,防备刘武周。所以,李元吉全程没有参与攻打关中的战争。因此,从晋阳起兵到入主关中,一直跟在李渊身边的两个儿子,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
并且,李建成和李世民在跟随父亲李渊入主关中的过程中,是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尤其是李世民。在李渊起兵之初,李建成是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路军;李世民是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路军。当时,李渊将军队分为三军,他自领中军,等于是李建成、李世民两兄弟,分别是左、右两军的主帅。
从太原到长安,这一路上不知道遇到了多少艰难险阻。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二人,一直是并肩作战,为父亲李渊入主长安,杀出了一条血路。特别是李世民,无论是力克霍邑,还是建议绕过河东郡,直入关中,李世民都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而且,李世民后来率领右路军先行挺进关中,经略长安周边,为父亲李渊进入关中扫清障碍。可以说,李世民居功至伟。
所以,李渊对于这三个儿子的分封,直接关系到李唐建国后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最终,李渊还是依照立嫡立长的古制,册封长子李建成为世子。册封李建成为世子,这样等于是确立了唐朝建立后,李建成的太子储君地位。
对于其他两个儿子,特别是李世民,李渊究竟又是如何分封的?李渊明白,如果没有李世民这一路的浴血拼杀,如果没有李世民卓越的军事才能,李渊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攻入长安。并且,每当义军遭遇重大危机之时,李世民总能力挽狂澜,反败为胜。因此,李渊还是很倚重这个二儿子的。
那么,李渊该如何分封李世民呢?当时,李渊的封爵已经从唐国公晋封唐王,正式进位王爵。所以,李世民的爵位自然也要晋升一级。晋阳起兵之时,李世民的爵位就是敦煌郡公,李渊攻克长安,以李世民为秦国公、京兆尹;四子李元吉为齐国公。同时,李渊又改太原留守为镇北府,总领山东诸郡。
李渊分封三个儿子,长子李建成为世子,次子李世民为秦国公,四子李元吉为齐国公。这样的分封看似是各有所得,实际却为日后李建成、李世民为争夺太子之位的手足相残,埋下了祸根。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在分封完三个儿子之后,李渊紧接着又开始委任一批晋阳起兵的有功之人,设置丞相府官属,任命裴寂为丞相府长史,刘静为司马,考功郎中窦威为司录参军。应该说,李渊这个时候,除了没有皇帝的头衔,基本上已经拥有了皇帝的一切权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绝对的无冕之王。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既然李渊已经拥有了皇帝所能拥有的一切权力,那李渊为什么不直接称帝呢?其实,在李渊攻入长安不久,跟随李渊晋阳起兵的不少武将佐,都纷纷建议李渊称帝,取代隋室:
天厌隋德,历数在唐。讴歌在路,被于遐迩。兵起晋阳,远定秦雍,百余日间,廓清帝宅。神武之速,此谓若飞。非天启圣,孰能如是昔汉高入关,不即自王,项羽后至,悔无所及。公虽卑以自牧,须安天下。 (《大唐创业起居注》)
面对众人请求自己称帝的建议,李渊作何反应呢?史料记载,李渊“愀然改容”,脸色立刻变了,连忙说道:
举兵之始,本为社稷,社稷有主,孤何敢二刘季不立子婴,所以屈于项羽。孤今尊奉世嫡,复何忧哉。
李渊这话虽然说得冠冕堂皇,但并非真心实意。李渊不是不想称帝,要不然他也不会晋阳起兵。李渊之所以没有称帝,那是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还不是称帝建国的绝佳时机。还是前面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枪打出头鸟。
因为此时隋炀帝还在,隋朝还没有灭亡,如果谁要是公开称帝,那就是公开反隋。而且,李渊这次起兵,打出的是匡复隋室的旗号。如果现在公开称帝,无异于是彻底颠覆隋朝统治,将会成为天下群雄的众矢之的。因此,当时天下群雄中称公称王的不少,却很少有人称帝,他们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李渊目前只能采取尊奉隋室的措施,他在等待时机。
李渊稳定内部的第三个重要措施:招揽人才。
为什么李渊能够以起兵时的三万义军,一路所向披靡,入主长安?不正是因为李渊身边笼络一大批济世良才。李渊的儿女就不用说了,一门龙凤。李建成韬武略,李世民军事天才,唐王朝未来的“军神战魂”,平阳公主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女中豪杰。
除了有这些个个出类拔萃的英雄儿女,更重要的是,李渊身边聚集着一群经天纬地的武奇才,有刘静、裴寂、任瑰,武有刘弘基、殷开山、长孙顺德等人。有了这些谋臣武将的辅佐,李渊才能一路势如破竹,定鼎长安。
攻克长安之后,李渊为了稳定内部安定,同时,也为日后李唐开国加固统治根基,更加注重招揽人才的工作。李渊明白,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统治的重要性。那么,李渊进入长安后,是如何招揽人才的呢?就以两个人为例,哪两个人?一个是李靖,另一个就是屈突通。
先来看李靖。
李靖是何许人也?那是唐初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为唐王朝的统一战争和对外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唐朝建立后,先后经历了平定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江南萧铣、辅公祏的统一战争;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又率军北灭突厥、西破吐谷浑。因为赫赫战功,封卫国公,死后陪葬唐太宗昭陵。唐玄宗统治时期,李靖又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
初入长安的李渊,是如何将李靖这样一位不世出的一代名将,招揽到李家旗下?首先,有必要介绍一下李靖其人。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李靖出身将门,他的祖父李崇义,曾任西魏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亲李诠,官至隋朝赵郡太守。而且,李靖的舅父,更是“隋初四大名将”之一的韩擒虎。根据《旧唐·李靖传》的记载,“靖姿貌瑰伟,少有武材略。”李靖从小就表现出天资不凡,他时常对父亲李诠说道:
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旧唐·李靖传》)
志向远大,当然是李靖身上出彩的地方。不过,更让李靖出彩的,还是他的军事天赋。李靖熟读兵,精通兵法,他经常与舅父韩擒虎在一起谈论兵事。韩擒虎这样的当世名将,居然对自己这个初出茅庐的外甥,赞叹不已,甚至将他比作是孙武、吴起那样的名将:“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不仅是韩擒虎对李靖十分欣赏,当时,许多知名人士也对李靖青睐有加。比如,与韩擒虎共列“隋初四大名将”之一的杨素。李靖初入仕途之时,先是担任长安县功曹,后来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官。
可是,唯独杨素却认为,李靖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当时,杨素官至尚左仆射,却拍着自己的坐床,对初入仕途的李靖这样说道:“卿终当坐此。”意思是说,小伙子,你好好努力,将来你一定可以坐到我的这个位子。
那么,李渊是怎样将李靖这样一位未来的名将,招揽到自己的麾下呢?其实,李靖原来和李渊是有私怨的。
大业末年,李靖担任马邑郡丞,隶属于李渊麾下,与突厥作战。此时,隋末天下大乱已成定局,各地农民起义摧枯拉朽,已成燎原之势。身为隋朝山西军政首脑的李渊,自然也有谋夺天下的雄心,经常私下招兵买马,扩充军备。
李靖显然察觉出了李渊背地的“小动作”,因此,他便想揭发李渊。于是,李靖假扮成囚犯的样子,准备前往江都,向隋炀帝告密。等到了长安后,关中此时已经陷入了一片战乱,通往江都的道路,已经完全堵死 故而李靖没能去得了江都。
不久,李渊在太原起兵,然后一路血战,攻克长安。攻克长安之后,李靖便被李渊的义军所俘虏。李渊觉得,李靖当初差点坏了自己的大事,因此,便想杀了李靖。在临刑处斩之际,李靖壮志未酬,突然慷慨激昂地高声呐喊:
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旧唐·李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