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茂雄是日本著名的医学博士,在上个世纪末时写过一本名为《脑内革命》的著作。他中的主要论点是,要求人们进行正思维训练。所谓正思维训练,就是在面对不愉快的事情时,可以从事情积极的一面进行思考。比如在公司被上司骂了一顿,人们通常的思维是抱怨上司不理解,或者猜测上司是不是想让自己卷铺盖走人。但是,按照春山茂雄的观点,我们应该这样想:上司是重视我的行为的,上司是信任我的精神修养和忍耐力的,要不然不会发那么大的火。事实上,正思维就是在进行情绪锻炼,而负思维是在摧残精神。
情绪锻炼并非纯精神性的,它也有物质性的一面。比如让脑内分泌有益于身心的荷尔蒙——内啡肽。这种内分泌物质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痛苦,使人们心情舒畅,从而在整体上处于最佳的状态。其实,除了正思维之外,运动、吃辣也可以分泌内啡肽。但是,与养成正思维的习惯相比,运动、吃辣都是暂时性的情绪调节方法。更何况,思维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影响,随时都可以操作。话虽如此,正思维并不是不经过训练就可以拥有的,它需要来自其他方面的实践来加强。比如,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维护与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提升自己的情操等。
好情绪固然可以练,但这免不了要花些时间。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够让情绪在瞬间就好起来呢?事实上,还真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装”。为了说明好的情绪是可以装出来的,美国心理学家霍特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天,我的友人弗雷德感到意志消沉,情绪低落。通常情况下,他都是避开人群,直到这种情绪消散为止。不过,当天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所以临时决定装出一副快乐的样子。会议开始前,他故作热情地和对方打招呼。在会议中,他尽量通过侃侃而谈来掩盖内心的情绪。不过,这种“故意”并没有坚持多久,他就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投入到整个会议中了。总之,他在整个会议中一直都表现得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当会议结束时,他甚至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他觉得奇怪:那种折磨人的忧郁情绪在会议开始前明明就在头脑中,不知何时突然就没了。弗雷德当时还没意识到,他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运用了心理学上一个重要的新理论:当你假装拥有某种愉快的心情时,往往能帮你真正地获得这种感受。
几十年来,心理学家都普遍认为:除非人们改变自己的情绪,否则通常不会改变行为。比如大人对泪汪汪的小孩说“笑一笑”,结果孩子勉强张嘴笑了一下后,很快就会变得开心起来。这其实和人们早上起来对着镜子笑的道理差不多。当人们对着镜子做出笑的样子时,即便是装模作样,也有助于开发人们笑的潜能,并导致真正的笑。另外,做出笑的样子,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幽默的感受能力,从而使那些原先根本就不会使你发笑的东西现在使你忍俊不禁。
维尔尼·孔蒂是《快乐者生存》的作者,同时也是美国著名“开怀一笑”幽默工程的发起人。她在介绍自己的对镜自笑法时,这样说:“每天早晨,我会站在一面大镜子前,看着自己在镜子里一丝不挂的样子,并不由自主地开始发笑。年龄越大,就越容易嘲笑自己。看着镜子里已经松弛了的皮肤,想象过去自己的样子,嘿,没有必要为了青春的消逝而悲天悯人,没有必要哀叹自己再也不会有过去的美貌和姣好的身材。要知道,岁月的流逝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过去了的再也不会回来,你哀叹得多厉害,也不会重新让你再回味一下过往的辉煌,那么为什么不放开一些,看看时光在你的身体和精神上所留下的动人的痕迹?这才是可以永恒的。来吧,朋友们,特别是那些一直都吝啬自己笑容的人,我敢打赌,如果你们现在向最近的一面镜子走过去,脱掉衣服,然后开始学着0年代的老调子唱《感情》这首歌,你们一定会开始大笑不停的。”
不管是弗雷德的故事,还是孔蒂的经验,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装出来的行为也能改变情绪,而改观了的情绪又会真正地优化行为。心理学家艾克曼的一个实验表明,当一个人总是想象自己进入某种情境,或者拥有某种情绪时,那么这种情绪十之八九会真的到来。比如,一个故意装作愤怒的实验者,由于受到角色的影响,脉搏开始变强,体温也开始升高。这个实验不仅进一步证明了情绪与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摆脱负面情绪的途径,那就是“心临其境”。比如,当你烦闷的时候,可以通过看手机里以前游玩时拍的照片,让自己的心再次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境。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在看完手机后,感觉心情爽朗许多。
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说过和这一理论相似的话:“当你假装对工作感兴趣时,这种态度往往就会让你的兴趣变成真的。这种态度可以减少疲劳和忧虑。”英国小说家艾略特曾这样写:“行为可以改变人生,正如人生应该决定行为一样。”所以,当你的情绪陷入低谷的时候,多通过有意识的动作来改变心情,并利用改观了的心情来改变行为。此时,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将会真正由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