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极品网

第十二章 忍死须臾待杜根 (第1/2页)

s:辛毗现在还不是丞相长史,已改。

……

这一番话攻击性很强,将徐庶整个人生全盘否定,徐庶抬头望去,发现自己认得此人。

正是徐庶的老乡,名列“颍川四士”之一的杜袭,杜子绪。

徐庶与杜袭同为颍川郡定陵县人,但二人年轻时并无往来,因为他们的家境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徐庶家是单家寒门,又年幼丧父,母亲得去市肆卖笋才能养活他。而杜袭家则是定陵望族,其祖父正是安帝、顺帝一朝的名臣杜根,三代人都做到二千石太守。年少的徐庶还在街上斗剑打架时,杜袭早就凭借家世家学,跻身颍川士人圈子,成了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

不过随着董卓入洛,颍川多遭西凉军掳掠,不论世家子还是寒门子,都只能狼狈地携家奔逃,杜袭与徐庶选择南下避乱荆州,这才打过几次照面。

但他们之后的人生道路,再度南辕北辙,杜袭虽然得到了刘表礼遇,却不愿为这守户之主效命,避而不仕。等到建安初年曹操迎献帝于许昌,杜袭认为孟德公应期命世,必能匡济华夏,于是便毅然北返,在同郡老前辈荀彧举荐下,做了许都朝廷的官。徐庶则因出身不被刘表善待,只能选择游学于汉滨,之后又投入刘备麾下。

虽然一度为敌,可也是各为其主,按理说杜袭不该如此直斥,揭徐庶的短。

帐幔中众臣僚也面露诧异,因为杜袭在曹操处一向以温粹识统著称,劝谏时也尽量柔和不直犯主公忌讳。今日骤见徐庶,却忽然变得刚而直言,与他平素为人大不相同啊。

有明白原因的掾属低声告知身边人:“二人虽无私怨,却有公仇啊!”

原来,建安七年徐庶为刘备、刘表谋划奇袭许昌,北上进兵时,刘表军偏师袭击了西鄂县,而那时担任西鄂县长的人,正是杜袭。

杜袭治西鄂数年,恩结于民,颇得众心。面对步骑万人的攻势,小小县城是守不住的,但他没有畏惧,反而召集了亲信吏卒五十人,表示愿意离开回家的都立刻遣放。五十位勇士竟无一离开,叩头表示愿随县君同死。

于是杜袭就亲自持弓,带他们在城墙上守备,以五十敌一万,屡屡打退刘表军攻势。守了五天,斩百余敌人,但己方也阵亡了三十多位,剩下十八人个个负伤。

眼看实在是守不住了,杜袭这才带剩下的人与愿意同行的百姓,在夜间突围出城。一路上,吏卒们奉命断后,陆续战死,却没有一个人反背投降的。等杜袭率众抵达曹军的屯田点摩陂时,身边的吏卒,只剩下寥寥数人。

这都是他的死忠啊,一仗下来几乎死丧略尽,杜袭的心在流血,此役虽是刘表军所为,但劝刘表发动北侵的是刘备,而为之谋划军略的,则是徐庶!杜袭心中对这对君臣,当然满怀恨意了。

战后,流亡的西鄂县百姓们听说杜袭在摩陂,便慕而从之,纷纷扶老携幼来投,足有千户之多。经过这桩事后,杜袭才得到了曹操的重视,先任议郎参军事。今年七月南征在即,便又转入丞相府,担任军师祭酒——这个职位,可是当初曹操专门为郭嘉而设的。

郭嘉逝世后,陆续有董昭、袁涣二人继任此职,本来应该袁涣随军南下的,但此人乃是刘备任豫州刺史时举荐的茂才,他当初被吕布抓住,遭温侯勒令写信去骂刘备,不然就杀头,袁涣宁死不从,因为以门生斥举主乃是忘恩负义之事,名声必然大坏。而后袁涣归附了曹操,颇受重用,前些年刘备兵败汝南时,有传言说他死了,一时间满朝皆贺,唯独袁涣神色哀伤,拒绝称贺。

其为人如此,就算曹操想让袁涣出谋划策对付刘备,他恐怕也会拒绝吧,于是也不让袁涣为难,只火线提拔杜袭继任。因为杜袭曾在荆州居住多年,足迹遍及南阳、南郡以及江南长沙等地,对地利十分熟悉。

所以杜袭才能站在左侧戎事武官前列,分统丞相行营中诸如兵曹、军谋议曹等与兵戎相关的官署,颇有话语权。

帐幔中众人相互对视眼神交流,都乐得看热闹,曹操的态度也很玩味,他看了看杜袭,又瞧瞧徐庶,问道:“元直,子绪之言,你以为如何啊?”

不料徐庶竟承认道:“杜君所言不错。”

“福确实少谋。”徐庶就这样叙述起前事来。

“投降丞相本非荆州公议,只是蒯异度、蔡德珪等人密谋,刘琮迫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武多有不愿。玄德弃樊城,过襄阳时,驻马呼琮,刘琮竟畏惧不敢起身回应,其左右及城中吏士对其大失所望,出奔投者数十人。福便劝说玄德,当趁襄阳人心不稳,立刻急攻城池!”

“凭关张之勇,玄德之名望,如此则襄阳可有,得手后架空刘琮,借刘表托孤遗命摄荆州之政,处死主降者,提拔主战者,如此则半旬之内,荆州可定。待到丞相大军抵达时,依靠襄阳这水陆之冲,御寇要地,足以一战。”

这其实是诸葛亮的提议,徐庶反倒是不主张急取襄阳的,他唯恐火并中酿成大乱,反而拖慢了南下脚步,而刘备最终采纳了徐庶的建议……但今日徐庶本非诚心归降,只为争取混入曹操帐下,好在日后做成大事,就将孔明之谋挪到自己头上了。

曹操知道,襄阳的情况与徐庶所言一样,投降派和主战派分歧很大。听说他轻兵追击刘备时,刘琮身边居然还有将领提议发荆州兵数千,南下截击,如此可擒获曹操……刘琮不敢,他们竟打算矫命去做,所幸刘琮胆小,连忙向留守的曹军告密,这才阻止了这场闹剧。

当然,曹操并不觉得刘备拿下襄阳就与自己有一战之力,当初玄德袭杀车胄,重得徐州下邳城后,自以为能够再起,但曹操亲征,刘备还不是望风而逃?

于是曹操只道:“纵如此,也不过暂缓一时败亡罢了,而且,刘备未纳元直之计?”

徐庶叹息道:“然也,玄德竟道‘吾与刘景升情同兄弟,琮如子侄,不忍如此’,于是错失良机。”

“既离襄阳,福又劝玄德宜往江陵。江陵临大江之会,倚巫山之固,周遭沃野千里,粮秣充足。若再能收江陵水军数万、舟船上千艘,则进可凭借坚城深池固守,退可经巴丘下湘水,取长沙武陵等四郡,凭舟师横于大江,北军无能为也。如此可保荆州之半,与丞相划江而治。”

“玄德应允,然荆北士人百姓从者如云,竟有众十余万,辎车数千辆……福遂对玄德说,应当舍弃百姓,速行南下江陵,今虽拥大众,但披甲者太少,若丞相骑兵杀到,如何抗拒?”

后面这一条,同样是诸葛亮的提议,孔明遇事永远是理智的。徐庶则容易感情用事,意见与之相反,他和刘备一样,舍不得荆州士人之心,舍不得这十数万百姓。刘备在新野厚树恩德,以收众心、成大事,为的不就是今日情形么?又对曹军速度心存侥幸。

念及往事,徐庶心中惭愧,只想道:“孔明啊孔明,今日我从阿绍处贾得了些许勇气,至于智慧,就且先借你的一用罢。”

曹操听后心中暗许,他正是生怕这种情况出现,所以才不顾军旅疲惫,急行追击啊,遂道:“刘备莫非仍不听元直之策?”

徐庶叹息道:“不错,玄德竟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之而去?’于是只遣关云长带船数百艘沿汉水先去江陵。为了让荆州士民安心,玄德更令福等家眷不得上船,只随大众同行。”

“妇人之仁!”曹操如此评价,他虽然视刘备为杰雄,但唯独看不上他这一点,只对帐幔中众人道:“刘玄德虽心有大志,但确实迂阔,没想到年岁愈长,这病就越重了,自身尚且难保,谈何安民?”

“丞相所言甚是!”帐中武纷纷附和。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乾赘婿:横扫前妻,做回自己" 明末之神匠" 三国:我暴君刘辨,请群臣赴死!" 三国我为王" 重生隋末定江山" 满门炮灰读我心声后,全家杀疯了" 大秦:始皇刚驾崩,我就要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