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发迟了,脸红!)
太原府在京兆府之西,去京兆府约八百里,此处地势险要,多崇山大川,素有“表里山河”之称,历来是大定兵家要冲。
因其位置重要,历任太原府尹的挑选都慎之又慎,时任太原府尹郑时雍就是崇德帝纯臣,其人洞明为政不溺近情,故而将太原府治理得很好。
晋州原先是太原府属下第一州,在建和与崇德交替年间,太原府出现二王之乱,朝堂讨檄镇压,晋州就是主要战场之一。战火对一个地方的毁坏,几乎难以用语言描述,目见只能黯然垂泪。。
圣人有言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即为是!对于百姓来说,止杀便是承平,无战便是盛世。——这一点,顾重安在晋州这里感触甚深。
“葛大人,所谓一寸山河一寸血,便是这样吧?下官从没来过晋州,不想当年二王之乱会如此残酷,晋州百姓有苦了。”顾重安叹了一口气,这样对秘丞葛洪说道。
“的确如是,大定如今的承平极不容易,我们身为朝官,当知道这一点才是。”葛洪抚着花白胡子,笑眯眯地说道。
葛洪负责主理这次晋州采风,他带着十五个秘省官员前来晋州,会在这里呆一个月,中元节前便可以返回京兆。这些官员里,有秘郎三人,除了顾重安之外,还有齐泌和陈裕;余皆为校郎和正字,都是十分年轻刚被授职的年轻人。
葛洪的话语刚落,齐泌就摇着扇子说道:“晋州这里风物不错,就是不知道此地道如何,有无可藏之,有无可录之歌。”
齐泌才高八斗,被称为“秘五善”之一,为人颇是冷漠,此刻也没有兴趣悲天悯人。只想尽快回到京兆去。
“明日去看看不就知道了?反正这次有一个月,时间充裕得很。”陈裕这样说道,同样对社稷山河没什么兴趣,悠闲悠闲地抄录歌是很好吗?
葛洪仍是笑眯眯地点点头。觉得齐泌和陈裕的话也很有道理,他性情随和,和得一手好稀泥,最适合带着秘省官员采风。
他此前带着官员外出过很多次,采风的任务、环节、布置等等。他都很清楚,待秘省众官员都安顿好之后,采风便有条不紊地开始了。
接下来数天,顾重安便带着几个校郎、正字在晋州西侧,开始收录有价值的诗歌辞,同时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以被考查。
大定朝的采风并不像前朝那样,专是收集地方民歌民谣,而是收录与道有关的一切。这样的活动,更像记录一地一时的民风民情。以为史官修史提供最原始的资料。所以秘省十分重视采风,官员们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采风过去半个月的时候,顾重安看着几个校郎递上来的记录,心情不太好。这一次在晋州西侧,并没有收录太多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说晋州西面的道不兴,百姓的日子过得并不好,这是顾重安从记录中得出来的结论。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些话还是很有道理的,试问一个地方连藏、歌谣等都不多。又怎能让当地的百姓知礼明理呢?说到底,战火对晋州的损害,还是太大了。
顾重安想着这些,心情便有些沉重。他对着几个校郎说道:“我出去走一走。”
倒也不用特意跟他们交代,他只是想着万一长官葛洪找他,这些校郎还不至于太为难。
六月的晋州,也和京兆一样,酷热非常。此时正是傍晚,晒了一天的热像是从地下钻出来一样。走在晋州街道上的顾重安感到尤其闷热,只有走到巷口时,才会有一丝风漏出来,闷热才得到一点点纾解。
顾重安漫无目的地走着,走到哪里便算哪里。在经过一个普通巷口时,他突然停了下来,看着巷子中间一幕出神,他慢慢地走了过去。
“今日便讲到这里,明日你们再来,我再说下一句。”顾重安甫走近那里,便听到那个老人家这样说道,手上还摇着蒲扇散热。
他的话一说完,原本围坐在他身边的几个小孩子便站了起来,小心翼翼地将手中的纸张放在竹椅上,恭恭敬敬地弯下了腰,异口同声地说道;“谢谢孔爷爷,我们明天一定会来的,!”
这几个孩子,大概**岁的样子,身上穿着粗布衣裳,有的甚至还打了补丁,可见这些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但是令顾重安奇怪的是,这几个穷苦孩子,似乎和他之前见到的穷孩子不一样。
他们恭恭敬敬地给老人家弯腰行礼,还将小竹椅仔细摆好,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脸上并没有卑微愁苦,反而有一种勃勃朝气。
见到他们,就好像有一种太阳刚刚升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