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有点骄傲,但看到朱棣明显得意洋洋的样子,还是按奈住了自己,没有露出笑容,而是板着脸点点头:“老四做的不错。咱之前还担心你一登基就找不着北,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骄矜起来了,现在看来,倒还没有失了那份谨慎之心。”
说到最后,他还是没忍住,又说了一句,“这样很好,要保持下去。”
朱棣才不管他爹是板着脸说的,他懂,他爹这是不想让人觉得太过得意,但他不一样,他想得意就得意,再加上朱元璋的婉转的夸奖——就是夸奖,全都是夸奖!他顿时身后的尾巴都翘得老高。
宋朝。
赵匡胤看着朱棣布下的各种准备,陷入了思考。
朱棣被看的浑身冒鸡皮疙瘩。
随后明朝因为陈氏子孙皆被胡氏杀戮殆尽、无人托付,无法复立陈家王朝,于是就在原安南一地设立交趾都指挥司、承宣布政使司及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将其化作郡县,由明朝直接管理。】
自古以来,技术性人才就是比较少的。
朱棣嘴角上扬,疯狂暗示别人:夸我啊,快夸我!
朱元璋看了一眼,只觉得眼睛疼,于是扭过头,当自己什么也没看见。
一人道:“莫不是有金银矿藏等物?”
此时是开宝元年,历史上宋朝消灭南汉是在开宝三年至四年,此后才打算进一步收复安南。只不过当时北方契丹来袭,宋朝难以支撑两线作战,于是只能暂且搁置安南。这一搁置,就到了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登基。
汉朝初年。
朱元璋完成了自我说服,眼睛亮了,脸色也红润起来,身上迸发出来一股昂扬的精气神,惹得儿子们和大臣们疑惑侧目。
明朝,洪武年。
此次提到的交趾也不例外。
另一人道:“许是那偏僻之地有些鲜为人知的稀有之物……”
比如为了迁都而修建北京的皇宫,朱棣总共用了两万七千多名工匠,其中不少就是交趾工匠。
只有朱标,不忍让弟弟期望落空,于是带着骄傲的笑容,开口夸奖:“四弟确实眼光长远,又能精准把握时机,特别是这件事,做得很好!”
【永乐五年正月,明军追安南兵至黄江,攻破其江中兵寨,后又连战木丸江、富良江获胜,五月,明军在奇罗海口俘黎季犛父子,胡朝灭亡。
按比例,明朝工匠和普通百姓的比例大约是1:200左右。
这个人数看起来平平无奇,与历史上种种大捷相比,简直是没有任何值得被提起的价值。
知识分子对一个朝廷来说多重要?他们是维护朝廷统治的基石,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维护地方、教化百姓的人选。
这对于漂泊海上的船队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安心剂,也对附近其他国家有所威慑。
可天幕说他虽然成功平叛了,但也导致汉军损失过重,那么他的作战计划是不是也需要改一改呢?就依照天幕中这明成祖的做法,改动一二,或许就能让大汉对交趾的作战更加顺利一些。
瞧瞧,这样的人才要求,几乎把所有有一技之长、懂点知识的人都包括在内了。
这安南自古就是咱中原的一郡之地,现在重归华夏怀抱,也算是拨乱反正,咱要不要提早让这地方回归?也算是可怜当地百姓,生计无着,无依无靠……
总数一万到两万之间,你明朝就一下子拉走了差不多一万人,一半多的人数。这对安南交趾何止是打击?灭顶之灾也不为过啊!
【事实上,这些工匠都为明朝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现在,赵匡胤的打算也是一样的,那就是等两年,先灭南汉,再征安南。
而除了工匠外,张辅随后又陆续搜集交趾全境饱学之士和各类技术人才近9000人送往京师。这9000人可不只是工匠,其中不少都是知识分子。
回想起这两人,他还是一肚子气。
韩信不懂这些,他只是突然想起来这明太宗时期还有个郑和下西洋一事,而这安南与西洋甚近:“应当是与下西洋有关,说不定是便于水军征讨他国。”
朱棣挨挨挤挤蹭到朱标身边,想让大哥再多夸几句。
他的心中升起了深深的忧虑。
汉朝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