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六年。
朱棣看着太子太孙:“太子,太孙,俺知道你们平日里学的什么,要‘仁’,这没错。俺打了一辈子仗,接下来大明需要休养生息。但是,这不意味着要心慈手软!特别是对这些挖咱老朱家的根的家伙。你们也看到了,大明最后亡了,而这灭亡的原因和这些只知道自己一己私利的家伙脱不了干系!”
朱高炽和朱瞻基点头,脸色也不好看,满是怒火:“儿子孙儿知道的!爹爷爷放心,我绝不会让这样的情况出现!”
朱高炽提议:“爹,要不把这一条记到祖训里吧!”
朱棣同意:“可以,一定要写清楚,大明灭亡和这个问题密不可分!”
宋朝。
而这样的地方当然不止一个斯里兰卡。如,郑和带领军队除去了旧港的陈祖义,扶持施进卿成为了新统治者,并建立了大明王朝在南洋群岛上的最重要藩属——旧港宣慰司。】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郑和第五次出行,并护送各国使者归国,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去世。去世?去世!
他要建出更好的楼船,要训练更好的水军!不过,长安附近似乎没有合适的地方,不若就在城外开凿一个能够承载水军的湖泊把,就让少府负责。不过,要不要再专门设立一个管理船舶的官职呢?
【第一次下西洋是永乐三年,途径占城、爪哇等国。在航行的终点古里,郑和赐其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树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永乐五年九月二日,郑和率船队回国。
而在太孙朱瞻基登基后第五年,郑和迎来了他的最后一次航行,并在这次出行中去世。】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明太宗朱棣去世。
那官府开海禁呢?这其实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在皇帝打算正式开放海禁时,已经到了明朝中期,此时各个利益集团也已经有所成型。开放海禁,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尝试出海,这对于垄断出海贸易的顶尖商人以及与他们利益相关的官员们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郑和,也就是三宝太监,据考证,应当是在明军攻打云南的战争中被抓,后成为太监入宫,随后跟随朱棣到了北平。而他崭露头角的时间和其他朱棣重视的太监们一样,都是在靖难之中。
那么私人出海呢?实际上,偷渡出海屡禁不绝,特别是大商人,沿海一带的富商巨贾们。
明朝,洪武年。
【说回朱棣。】
朱元璋再次抓住了那个关键词:“太监?老四,你到底用了多少太监!”
刘彻看着郑和在南洋诸国建立一个个据点,推动一个个心向明朝的势力发展,不由心旌摇荡。
现在,他要好好想想,毕竟他的打算是要好好对待官的,那大宋会不会也出现同样的问题?收不上税,或者,大臣结党?
“爹,现在就是十六年了。天幕说的是二十二年……”只有六年了!
【在这些传统的事情之外,朱棣还进行了一项伟大的事业——航海。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朱棣命正使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郑和船队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开始了他的下西洋之旅,也开始了明朝共计七次的下西洋之行。
看到这里,朱元璋点点头,脸上也带出了几分满意。
停止下西洋的原因很多。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朱棣命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这也是在永乐年间的最后一次出海。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高炽和朱瞻基一下子看向朱棣,看样子,差点就要一起扑倒朱棣身上去了。
赵匡胤有些发愁,刚刚才知道宋朝一堆问题,哪怕打了一顿儿子也没有消除他的怒火。
一方面,是财政的难以负担。
永乐十六年。
对于这些宏伟的船舶,汉武帝显然很有兴趣。
由于早就知道下西洋的情况,现在众人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
于是在当地爆发武装冲突后,郑和带领部队冲入王宫,将国王带回了明朝,并将其关押直到死亡。而朱棣也顺势命令当地重新选出国王。
第四次下西洋在永乐十年十一月,郑和带领船队首次绕过阿拉伯半岛,航行到了东非麻林迪(肯尼亚)。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国。
而看到天幕中明朝下西洋的庞大船队,更是往他本就熊熊烧的野心上再添了一把火。
大汉能不能也这么做?不在西洋,而是在西域诸国……让他们亲近大汉,让他们变成大汉的基地、为大汉服务……
李世民以手支颐,听着天幕对下西洋的夸赞,不禁开始思考起出海来。海洋啊……
见朱高炽和朱瞻基的脸色还是不怎么好看,他又想起来过去的皇帝们的常见问题,于是正色道:“别想多了。况且,俺也不信那些丹药神仙的,你俩也别在这上面动什么心思!”口气严厉。(永乐十五年,朱棣就下令杀掉方士)
朱高炽和朱瞻基纷纷应了,但还是有些闷闷不乐。
及海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略者剿灭之,由是海清宁,番人仰赖者。
这样一来,僧伽罗尔人就此复国。
天幕中的画面开始变换,蓝色的海洋,望不到边际的海面,远方的岸线和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