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场】苏芬冬季战役:孰对孰错?孰强孰弱?
1918年5月,被沙俄统治一百多年的芬兰,趁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国内局势混乱取得独立。新政权血腥镇压了芬兰布尔什维克党成员,两国关系趋于紧张。
1920年,新生的苏联正与波兰爆发战争,芬兰和波兰政府同属于亲英阵营,苏联担心与芬兰一直没有确认的边境线问题,会导致芬兰趁机出兵,遂于1920年2月2日与芬兰签署《塔尔图条约》。在条约中,苏联被迫做出了一些让步,曾经属于苏联的部分领土被划给了芬兰。尤其是在卡累利阿地峡处,两国划定的边界距离苏联列宁格勒(圣彼得堡)仅有32公里,对土地痴迷的俄国人对此耿耿于怀。芬兰自然对于这个结果非常满意,殊不知《塔尔图条约》划定的边境线为两国埋下了战争的种子。
1932年,苏联与芬兰签署《苏芬互不侵犯条约》,保证不侵犯现有边界,双方的关系有所改善。1935年至1938年,芬兰接受英国的贷款,在卡累利阿地峡构筑“曼纳海姆”防线,并接受英国和德国的军事援助。此时再次引发苏联的不满,他们指责芬兰破坏两国之间的和平局面。
此后,北欧各国为求自保,普遍奉行中立政策,不愿意卷入欧洲其他国家之间的纷争,芬兰也在二战爆发前转而奉行“联络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以自保”的政策,但这并没有消除苏芬两国之间的芥蒂。
1938年月,苏联与英法、德意之间的战前博弈还在持续,苏联对于芬兰与西方国家密切的联系,以及在芬兰在苏芬边界构筑的“曼纳海姆防线”始终保持着警觉。苏方认为这里随时可以成为英法入侵苏联的跳板,威胁自己的北部边界。遂以非正式的方式建议芬兰政府和自己签订互助条约,想借此争取主动。芬兰此时已经参加了奥斯陆中立集团,对外宣布奉行局外中立政策,如果与苏联缔结互助条约将“意味着损害芬兰的自决权”,因此拒绝了苏联的建议。
1939年3月,苏联政府再次要求租借芬兰湾内的苏尔岛(脚戈格兰岛)、拉凡岛,塞伊斯卡里岛(即塞斯卡尔岛)和季乌林岛,以建立军事基地,保障列宁格勒及苏联西北部的安全。
3月8日,芬兰政府答复苏方:“这些岛屿对维护芬兰安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租借一事也有违芬兰奉行的中立政策,因此不能考虑租借芬兰岛屿的建议。”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称:“希望这不是芬兰政府的最后答复,芬兰政府应重新考虑它对苏联建议的态度。”同时他还表示:“愿以两倍于上述岛屿面积的苏维埃领土相交换。”1939年月,芬兰再次拒绝了苏联的建议,谈判中断。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暂时解除西部边境的威胁。1939年9月1日,苏联出兵波兰,重新夺取寇松线以东地区。至此,苏联将目光转向了久拖未决的苏芬边境上。
1939年10 月5日,莫洛托夫通过芬兰驻莫斯科公使科斯基宁男爵,要求芬兰外交部长或芬兰政府派出一个特命全权代表立即前往莫斯科,就某些政治问题交换意见。10月11日,以原保守党政府首相巴锡基维为首的芬兰代表团抵达莫斯科。接着,芬兰财政部部长、议会第一大党社会民主党领袖坦内尔也赶到莫斯科。
在这一轮谈判中,莫洛托夫再次要求芬兰租借岛屿给苏方。巴锡基维、坦内尔在对苏政策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代表团的权力又十分有限,谈判没能取得成果。
10月1日,苏联政府提出了一项新的建议,即芬兰将汉科港租借给苏联,为期30年。苏尔、塞伊期卡里、拉凡、季乌林、比叶尔克诸岛,卡累利阿地峡、雷巴奇半岛和斯列德尼半岛各一部,共261平方公里的地区割让给苏联。作为交换,苏联让出列博拉和波罗斯湖地区共5523 平方公里的苏联领土。
芬兰政府没有马上拒绝苏联的建议,卡扬德尔总统在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曼纳海姆元帅磋商后,同意在芬兰湾的几个岛屿和卡累利阿边界线问题上作出让步,但在卡累利阿地峡,租借汉科港,雷巴奇半岛边界调整等问题上拒绝做出让步。
芬兰政府认为,卡累利阿地峡是芬兰的门户,一旦接受苏联的要求,芬兰精心构筑的曼纳海姆防线就会失效。10月23日,苏联政府声称,在汉科建立基地是保障列宁格勒安全的“一个绝对必需的最低条件”,拒绝放弃自己的要求。
芬兰代表团出于本国安全需要,也坚决拒绝作任何让步。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讨论的共同基础已不复存在。10月20日,巴锡基维和坦内尔回国。
11月3日,芬兰政府照会苏联政府,声明“不能同意外国在芬兰领土上驻扎军队或以任何形式利用芬兰领土作为海军基地。这些行动与芬兰的主权及其国际地位和严格中立的态度是不相容的。”11月13日,芬兰代表团离开莫斯科回国。
苏芬谈判破裂后,两国边境气氛紧张。1939年11月26日,莫洛托夫照会芬兰驻苏公使。谎称苏军遭到来自芬兰领土的炮击,人死亡13 人受伤,要求驻在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军撤离边界20~25公里。
11月2日,芬兰内阁举行会议后照会苏联:“芬兰边防军没有炮击苏联领土。同时,为了息事宁人,表示可以就炮击事件进行进一步调查,并接受苏联的要求,不过,要求苏军也向后撤退25公里。”
11月28日,莫洛托夫照会芬兰公使,称芬兰的照会:“充分反映芬兰政府对苏联表示深刻之敌意,并欲使苏芬两国间的邦交陷入危急关头。有鉴于此,苏联政府宣布废除1932年《苏芬互不侵犯条约》。”
11月29日,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将莫洛托夫签署的一份简短照会递交给芬兰公使,宣布与芬兰断交,将苏联在芬兰的代表召回。当天午夜,莫洛托夫发表广播讲话:“若芬兰行政长官易人,苏方仍愿作相当让步。苏联之海陆军应立即准备应付非常局面。”
11月30日,苏军越过苏芬边界,进入芬兰国境。芬兰总统宣布苏芬两国进入战争状态,苏芬战争正式爆发。
沿着卡累利阿地峡的曼纳海姆防线,西起芬兰湾止于拉多加湖,是一条沙俄时代留下的旧防线。1918年芬兰脱离苏联独立以后,为防御苏联可能的入侵,芬兰陆军少将奥恩克尔提出对旧防线加固,得到时任芬军最高统帅曼纳海姆的支持。
因为工程量巨大,芬兰方面缺少人力,自1920年开始,芬兰政府组建滑雪队,越境到苏联边境抓捕苏联平民和士兵,并征调被关押的芬兰布尔什维克党成员参与修筑防线。
第一阶段竣工后,芬兰在主防线上建造168座永备工事,10座小型堡垒,每座堡垒装备一门6毫米战防炮。但为加快施工进度,很多工事都只有地表一层建筑,只有要塞和堡垒才拥有多层结构和地下通道,如果被重型榴弹炮击中,就算工事没有被摧毁,里面的人也可能因为猛烈的爆炸而失去战斗力。
1932年开始,英国和德国先后为芬兰提供贷款或军事援助,芬兰着手对防线实施改造。至1939年建成3个梯级、纵深数十公里的曼纳海姆防线,防线上有296座永备工事(也有132座一说)和89座野战工事(也有313座一说),阵地上还铺设了330公里长的铁丝网。这条防线在后来的苏芬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除曼纳海姆防线以外,自拉多加湖北岸继续向北延伸,一直到巴伦支海,苏芬两国还有一条长达1100多公里的边境线,这里80%是荒无人烟的森林,只有6条东西走向的公路,而且路面狭窄,路况不佳,各条公路间隔200多公里,不适合重型装备发挥效力。苏芬战争爆发后,芬兰游击队将公路两旁的树木放倒作为路障,并沿途袭击苏军行军纵队,致苏军的进攻陷入停顿。
随着与苏联谈判陷入僵局,芬兰于1939年10月下旬开始进行全国总动员,并在卡累利阿地峡疏散居民,坚壁清野。到战争开始时,芬兰陆军扩充到12.万人,共编成5个军,下辖9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和一些独立的边防部队。另有预备役人员30万。
芬军十分缺少反坦克炮和弹药油料,全军只有反坦克炮约100余门,枪弹仅够2个月、炮弹仅够3个星期作战之用,空军可用于作战的仅有100余架,包括轰炸机30架、战斗机56架、侦察机59架。
在战争爆发前,苏联方面大多数多人对战争的前景表示乐观,毕竟两个国家的实力相差太悬殊,甚至有些人形容这场战争是“大象踩蚂蚁”。时任乌克兰第一记赫鲁晓夫在两国谈判期间还表示:“只要我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些,芬兰人就会服从。如再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放一枪,芬兰人就会举手投降。我们就是这样想的。”实际上,他的想法普遍代表了苏联决策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