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这样的学堂极多,有的家族开办之后只允许本宗的子弟前来入学,外人是不能入学的。
但一些大家族的族学因为规模庞大,也允许其他孩子入学,只不过需要缴纳一定的学费罢了。
这就为很多的底层百姓子弟开辟了新的出路,有了上学的地方。
不过这些大族开放族学同样有些目的不纯。
若是你在我家族学之中学业有成,到时又岂能忘本,这才是这些人的根本目的,想着建立人脉,拉拢关系。
再者一些乡村之地,也仿照名门望族的方式,在村镇之内由村民集资,然后共同修建学堂,聘请教师。
来为当地的孩子提供教育,像三河村就是如此。
最后还有一些名士,声名在外,也会开办一些小的学堂,通常这类学堂的规模较小,但是教学质量很高。
并且进入的条件也较为苛刻,一些名士在选取学生的时候不看重身份,更多的是看中其天赋。
虽说黎家是族学,可是他们对外招生不拘于学生来源,只要是适龄均可在此就读,倒不是贪图区区一些束修,就是为了拉拢士子。
族学中授课先生大多由黎家族人兼着,不过也招收助学先生,像李宁安十叔李明智就在黎家族学当着助学先生。
在这几家中优中选优,最终李宁安决定去黎家族学中进学,今年院试若是不考,那便要等到后年,有近两年的时间好好备考。
关于去黎家族学的事情,李宁安第二日就向五叔提起。
“黎家族学是极好的,不过他毕竟是一家之学,一定要处好与同窗间的关系,如有矛盾自会有我和你二爷爷出面。”
李明礼说到后半句时挠了挠头有些不确定,像黎家这么大的体量怕是李金檐出来都够呛。
听到五叔暖心的话,李宁安又开始常感动起来。
看着五叔的模样,李宁安笑道:“五叔就不怕黎家族学不收我吗?”
停下挠头的动作,李明礼哑然失笑,“他黎家就是再严格,你这么一个少年童生只要不是他们眼瞎,怎么会不收你。
只要不是品行问题,就以你这条件,怕是别人都互相争抢着要你。”
眼看着李宁安进学的事情已经决定好,一时之间李明礼又忍不住在旁叮嘱道:“在作诗方面先前我确实忽略了。
这短短半年间,你又是备考又是考试没有那个时间琢磨此事。
黎家族学明年正月才招生,倒是有半年时间可以好好寻些办法,若是还无用,可以去寻你二爷爷答疑解惑一二。”
说到作诗李明礼同样很头疼,有些东西他确实没有看的很长远,没想到李宁安短短六年就连过县试与府试。
确认此事后,李宁安心里算是有了底,准备在家认真进学。
李宁安在家中又将《论语》二十篇反复的读了几遍,主要是看二爷爷家所藏的几本《论语》注解。
倒不是他觉得这样有意思,而是因为大儒名家所作注释实在难得值得好好揣摩。
不过这样挺好,反正他在家中也没什么事情可做只能看,像《论语·雍也》篇“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讲的是孔子果敢担当精神的作用。
以往他从未有过这种沉下心来反复揣摩一篇章的状态,这给了他一种无法想象的满足感。
“作诗讲究格律和押韵,从两面打基础字词和思想两方面来认识字句中的古义,………”
李金檐听到李宁安将他讲述的作诗要点复述明了,非常满意的看着他说道:“你记忆力一向惊人,可是这其中意思你可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