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刘家,状元嫡子!
刘稷在心里默念了好几遍,努力抑制脸上的表情,自己苦苦追求的信息,就在不经意间送到了跟前。
京兆府就是长安,相当于后世的帝都,能够在这等地界扎下根来的,都是有钱的主儿,房价怎么也得往十万上头走吧,每平。
老爹是状元,自己是什么郎将,就是赢在了起跑线上啊,更重要的是,姓刘,而不是什么粟特商人康采恩。
还有什么‘安西四俊’,但凡能够为世人所知的名声,无论是好还是不好,至少说明家中殷实,否则哪有本钱刷声望。
事情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刘稷松了一口气,看着那双诱人的红唇,差点就脱口而出:“你丫倒是继续啊,光姓刘还不够,哥们儿叫什么啊?”
不过临到嘴边,却变成了另外一番说辞:“既然娘子都知道了,那还有什么可说的,不错,达囊乞和他的四个人,都是我杀的。”
屋子里的气氛再度尴尬起来,杨预暗自挪了一步,以防出现什么不测,曾九娘毫不动容地看着刘稷,笑魇依旧:“枭五郎,果真名不虚传。”
“他们几个生了歹意,又技不如人,死便死了,怨得谁去?奴在此还要向郎君告罪。”
看这个女子的神情,是真没把五条性命放在心上,刘稷心中的戒备又多了一重,面色淡淡地说道:“此事先揭过,你究竟是何来历,为何会有吐蕃人做为手下?”
女子的笑容凝结在脸上,神色慢慢地黯淡下来,声音更是无比低落,整个人陷入了回忆当中。
“那是景龙四年,奴年方五岁,被挑中为殿下的侍女,三月里,公主奉诏远嫁吐蕃,陛下带着百官一直送到了始平县,临席作酒足足停了三日,方才涕泣而别,那一年殿下不过九岁,虽然送嫁的是她的爹爹,可心里想的,却是宫里那段日子,陛下待她有如亲女,这份亲情从此再也没有了。”
这些话在刘稷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忍不住开口打断她:“你说的殿下,可是金城公主?”
此言一出,就连杨预都看了过来,曾九娘怵着眉头,轻轻一点:“除了这个苦命的女子,还会有谁?”
原来是这样,进入总参二部成为情报参谋之前,刘稷所在的部队,曾经长期驻扎在青藏高原地区,对于西羌自治区的历史自然不陌生,后世的华夏人大概只知道成公主,孰不知金城公主在那里足足呆了三十年,死的时候还不到四十岁。
正因为这样,她在羌地有着无数的传说,什么度母的化身,什么二妃抢子,如今居然有个活生生的见证者,让他不由得产生了兴趣,要知道,到目前为止,金城公主已经逝去将近十三年了。
屋子里,曾九娘的声音还在继续着,此刻听起来,竟然有几分神秘感。
“当年她的夫婿,也就是如今的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只有七岁,两个孩子除了一个仪式,便各自有各自的居所,不知怎的,这个赞普对她非常冷淡,哪怕在成人之后,都很少会同她住在一起,如此一过就是三十年。”
曾九娘叹了口气:“这三十年里,大唐同吐蕃时战时和,每一次吐蕃人吃了亏,就会以殿下的名义上朝廷,以求缓兵之计,过后稍有机会,便会刀兵相向,后来更以她的名义,向大唐要来了九曲之地,说是什么汤沐之邑,如此一来,从大唐到吐蕃,没有人再会关心这个女子。”
“当今陛下即位之后,原本的一点香火情也全都断了,殿下曾经数次写信,求人辗转送到长安,想要结束这种痛苦,哪怕回去做个女居士也好,可是全都没有音讯,慢慢地,便断了念想,每日里除了诵读佛经,便是等待着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她的眼睛里泛起了泪花,那种凄凉老死的情景,让两个男子都心有戚戚,故事的结局不出所料,十三年前,公主郁郁地在自己的居城闭上了眼睛,消息传回长安后,当今的天子辍朝三日,却连一个吊丧使者都没有派出。
“殿下走后,我们这些侍者,老得老,死得死,也没有剩下多少人了,我在这里呆了四十年,已经无家可归,反而结识了一些有势力的部族,他们想要利用我唐人的身份,我何尝不想利用他们。”
曾九娘拿出一块锦帕擦了擦眼角,面上恢复了平静:“达囊乞不是吐蕃人,他和他的手下全都是苏毗人。”
在这个知情女子的介绍下,刘稷二人对于吐蕃才算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与历史上很多的割据政治一样,吐蕃也是由大大小小的很多部落组成的,所谓的五茹就是这么划分的。
苏毗部被征服以后,划为了吐蕃的第五个茹,也就是苏毗茹,后世的资料里,有时候会译成孙波茹,他们其实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为了笼拢这个部族,吐蕃人给予了他们的首领很高的地位,比如现在的苏毗部首邻末凌替,就担任着“尚”这个职位,除他以外,还有许多重臣都是苏毗部的权贵。
尽管如此,苏毗人并不像表面上那么恭顺,暗地里小动作不断,特别是在这些年,大唐的国力处于鼎盛,对吐蕃渐渐形成包围之势,从多个方向不断地进行蚕食,更加剧了他们的离心。
“你的意思是,苏毗人有异心?”很久没有出声的杨预开口问道。
“嗯,如果大唐能持续地加以攻击,最好是打几个胜仗,就能将吐蕃赞普的亲军调离逻些城,也许会促成苏毗人起事。”
对于她的判断,刘稷不置可否,吐蕃这个国家从建立之初就内乱不断,唐初赫赫有名的噶尔家族,甚至被连根拔起,侥幸活下来的不得不投了大唐,这个苏毗部会不会叛乱,他并不怎么关心,反正吐蕃王国在历史上一直活到了大唐统治的末期,二者几乎同时灭亡。
“你是想,让我们将吐蕃人架好桥的消息传回安西?”
“光是这样,不值得我走上一趟。”曾九娘摇摇头:“吐蕃人换了主官,来人带来了三个东岱的军队,是他们年轻一辈中最杰出的将领,名叫息东赞,你们万万不可轻敌。”
听到她的话,杨预也就罢了,刘稷的脸色微微一沉,嘴里不住地念着这个吐蕃人的名字。
“息东赞,息东赞。”突然间他眼睛一亮:“尚息东赞!”
曾九娘有些茫然:“他现在只是个东本,不过此人志向远大,终有一天会成为吐蕃的大尚。”
刘稷颇有同感地点点头,“三尚一论”,这四个人给大唐带来的灾难,甚至超过了安史,同他们相比,所谓‘安西四俊’不过是个笑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