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将近一年的浴血奋战,以及各种各样的努力,截至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朝平定河西,消灭李轨政权。至此,大唐统一天下之势,逐渐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态势。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李唐王朝先后经历了建国、平定西秦、剿灭李密、收复河西等重大历史事件。并且,不管是通过政治,还是军事手段,都非常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应该说,这个时候的内外形势,都对唐朝十分有利。
就在唐朝刚刚平定李密叛乱,好不容易松了一口气。不料,西北战事初定,河东前线又突然告急了,刘武周兴兵来犯,太原失守。很快,刘武周的兵锋,迅速席卷整个山西,唐朝的河东老家,面临着全面沦陷的危险。
太原作为李唐龙兴之地,有重兵防守,又有齐王李元吉长期坐镇,为什么会被刘武周轻松攻占?太原失守后,唐朝在山西的军事态势,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溃千里,几乎一半的河东领土,都落入刘武周之手。
那么,面对如此不利的战局,唐高祖李渊又是如何排兵布阵,迎战刘武周的大军?为什么在战争初期,李渊竟一度产生过放弃太原的想法?最终,李渊会委派何人,前去拯救河东败局,收复太原呢?
自从唐朝正式建立开始,这个新生的伟大帝国,便面临着一个接一个的挑战。唐王朝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挑战,是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至十一月,与西秦薛氏政权之间的战争。那一次,唐王朝几乎面临着政权崩塌、国家覆亡的危险。不过最终,唐朝还是挺了过来,唐军将士在秦王李世民的率领下,一举平定西秦,消灭薛氏。
而唐朝所遭到的第二次挑战,便是此次席卷山西的战火。刘武周兴兵进犯河东地区,在战争初期,不费什么力气,就占领了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太原。随后,刘武周趁势扫荡整个河东。短短数月,唐王朝在河东一半的领土,都变成了敌占区。作为大唐帝业兴起的圣地——山西,瞬间陷入了无尽的战火之中。
太原的失守,对于唐朝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这等于是说,李唐王朝的根基,受到了撼动,整个山西都会受到波及。所以,太原失守,揭开唐军河东溃败的序幕。因此,唐王朝刚刚统一西北,便再次面临着严重的国家危机。
所以,唐朝无论如何都要收复太原,击退刘武周的大军。一旦刘武周彻底占领了山西,到时候,李唐的根基将不复存在,天下民心士气,也将丢失殆尽。那么,李渊究竟会如何迎击刘武周,收复太原呢?
若要了解唐朝与刘武周的河东之战,还得从大战开始之前,双方的实力对比说起。在刘武周正式进犯太原之前,唐朝方面的情况,究竟怎样?应该说,这个时候的唐王朝,已经今非昔比。无论是在军事实力,还是国内政治建设,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逐渐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那样一个群雄逐鹿的乱世,几乎所有的割据势力,都信奉一个原则:有枪就是草头王。只有掌握了绝对强大的实力,才有资本混一天下。若要成为天下之主,凭借的就是,靠谁的膀子粗,谁的拳头硬。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唐朝刚刚建立。那时,李唐初立,立足未稳。所以,建国不到一个月,薛举便率军长驱直入,兵围泾州。由于战事突起,唐廷方面准备不足,加之又出现了严重的战略失误。因此,在开战后的一段时间内,唐军遭遇了一连串的军事失利,甚至一度令长安门户洞开。
可是,此一时彼一时。经过将近一年的血战,大唐统一西北,先后将陇西、河西两大战略要地,纳入囊中,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同时,唐王朝又积极招抚瓦岗旧部,基本上全面掌控了崤山以东地区。尤其是,李密死后,这种顺利的天平,越发向唐朝方面倾斜。
上一章节写到,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李密叛唐出走,企图前往洛阳,召集旧部,借机脱离唐朝,东山再起。没有想到,在途经熊耳山的时候,却遭到了唐将盛彦师的伏击,全军覆没。李密本人,亦身死于熊耳山。
李密之死,唐朝不费吹灰之力,铲除了这个来自内部的潜在威胁。并且,在李密兵败被杀之后,唐朝也加紧了稳定山东局势,招抚瓦岗旧部的节奏。很快,山东一带,仅剩不多的瓦岗旧部,相继归附李唐。
比如,武德二年(619年)正月初七,在魏征的游说之下,原瓦岗旧将,魏州总管元宝藏,举全州归顺唐朝。值得一提的是,元宝藏是魏征的老上司。魏征在加入瓦岗军之前,曾在元宝藏手下,担任记官一职。后来,也是多亏了元宝藏的引荐,魏征才得到李密的赏识,逐渐成为瓦岗第一谋士:
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徴使典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徴所为,遽使召之。 (《旧唐·魏徵传》)
元宝藏举州归唐,没过多久,又有一位瓦岗旧将,也来归顺唐朝。这位瓦岗旧将就是——伊州刺史张善相。武德二年(619年)正月二十六日,继元宝藏归唐之后,伊州刺史张善相,也来献地投唐。
当初,李密叛唐东行,率军袭破桃林县后,裹挟城中百姓,直入南山。同时,李密派人通知张善相,希望到时候可以出兵接应。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张善相到底有没有接应李密?不过,按照常理推断,张善相应该没有接应。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李密此行,必死无疑,张善相也不例外。
或许,李密叛唐之际,张善相可能还处于观望状态。可是,自从李密命丧熊耳山,张善相便立刻做出了抉择。此时的天下大势,已经十分清晰。大唐刚刚取得西线大捷,一举消灭西秦薛氏;又通过剿杀李密,清除了威胁唐朝统治的心腹大患。所以,大唐日渐强盛,对于张善相而言,投唐是唯一的出路。
不难看出,到了这个时候,尤其是李密死后的一个月,基本崤山以东的所有瓦岗旧部,全部归于李唐旗下。毫不夸张地讲,唐朝东进中原,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了。现在只差唐高祖一声令下,以及一个合适的契机。
唐王朝在山东一带,招抚瓦岗旧部,收获颇丰。与此同时,唐朝国内的政治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从建国之日起,唐高祖李渊便广开言路,展现一个新生王朝的风范,以及万物维新的大国气度。
武德二年(619年)二月初四,唐高祖李渊专门举行了一场考核群臣高下的测试,相当于唐朝的“公务员考试”,目的就是检测百官的行政能力。考核结束后,唯有李纲、孙伏伽两位大臣,位列第一。
关于孙伏伽此人,前有所提及。在隋朝时期,他只不过担任一个万年县法曹的低级官吏。后来,李渊称帝后,广泛征询群臣谏言。孙伏伽是第一个向高祖进谏的臣子,向李渊提了三条建议。正因如此,孙伏伽得到了唐高祖的赏识。于是,唐高祖李渊破格提拔孙伏伽,将其擢升为治侍御史。
李纲更不得了,此人的资历非常老。李纲历经北周、隋、唐三代,等到了入仕唐朝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年过七十的资深老臣。并且,无论在哪个朝代为官,李纲一向以刚直不阿,秉公直言著称。比如,隋帝时期,李纲曾经非常不留情面,批评隋帝废长立幼,令隋帝羞愧难当。
所以,此次考核群臣,唐高祖特意将李纲、孙伏伽二人,评为一等。然后,李渊置酒大宴群臣。宴席间,唐高祖对时任尚右仆射的宰相裴寂,说了这样一番意义深远的话,借古喻今:
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朕即位以来,每虚心求谏,然唯李纲差尽忠款,孙伏伽可谓诚直。馀人犹踵敝风,俯眉而已,岂朕所望哉!朕视卿如爱子,卿当视朕如慈父。有怀必尽,勿自隐也。 (《资治通鉴》)
可以看出,此时的唐王朝,它的实力,比起刚刚建立时,明显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更何况,陇西地区已被纳入李唐版图,唐朝一举统一了西北地区,拥有了足可争霸天下,平定天下的资本。
当然,唐高祖李渊十分清楚,唐朝目前的首要任务,还是应该放在统一战争之上。统一西北之后,唐王朝接下来所要面对的敌人,下一步锁定的目标,自然是盘踞山西的刘武周政权。
刘武周常年盘踞于山西,严重威胁到了李唐龙兴之地的稳定。只有一举消灭了刘武周,才能巩固山西全境的安全,确保大唐顺利东进中原。因此,唐朝开始积极备战,随时对刘武周政权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就在唐朝筹划河东大战之时,刘武周居然亲率大军,呼啸而来,兵锋直指太原。更让唐高祖始料未及的是,被视为李唐龙兴之地的太原,负责守城的齐王李元吉,竟然不战而逃,致使太原失守。
太原失守之后,刘武周的大军,迅速席卷山西。李唐王朝的河东防线,面临着崩溃的危险。并且,因为唐军在河东战场的溃败,也导致了一个恶果,刘武周长驱直入,黄河渡口完全暴露在了他的铁蹄之下。
作为仅次于都城长安的战略要地,太原为什么这样轻易被刘武周占领?若要了解太原失守的前前后后,首先,就要了解刘武周这个敌人?那么,刘武周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会对唐朝造成这么大的威胁?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华夏大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在那样一个乱世中,群雄割据,涌现出了不少叱咤风云,左右天下大势走向的乱世群雄。在这些乱世群雄当中,刘武周便是其中之一。
而且,当时,四分五裂的华夏,每一个地区,都代表着一个割据势力的管辖范围;每一方势力,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地盘。比如,隋末战乱,李渊父子脱颖而出,定鼎关中;薛举、薛仁杲父子占据陇西;李轨起于河西;王世充坐拥河南;窦建德称雄河北;萧铣割据江南;至于刘武周政权,则崛起于山西。
纵观刘武周的生平,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他从小的经历,还是他的崛起过程,确实充满了传奇色彩。那么,刘武周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他为什么能在隋末乱世中,把握机遇,成为雄踞一方的霸主呢?
刘武周,原本祖籍是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间)。不过,到了刘武周之父刘匡这一代,刘氏一族举家迁徙至马邑(今山西朔县)。从此,刘武周便定居于马邑。马邑,也成为了刘武周后来发家、崛起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