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极品网

第一章 入主关中(1)——李家父子初起兵 (第1/4页)

位于今天陕西省三原县徐木乡永和村西的唐献陵,以及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九嵕山的唐昭陵。这两座大唐帝陵,分别埋葬着中国历史上两位名垂青史的父子帝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这两位父子帝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辉。他们,一位开创了一个四方来朝的大唐帝国,一位缔造了一个万古流芳的“贞观之治”。然而,他们父子二人却共同开创了一个强盛的帝国——大唐帝国。

是他们,一路披荆斩棘,入主关中,定鼎长安;是他们,一路南征北战,仅用十年时间,就扫平群雄,结束了自隋末以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长期的战乱与割据状态,最终缔造了一个古今未有的大唐王朝!

提起大唐王朝,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通常是两个字:盛世。大唐盛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富足的民生、辽阔的版图、开放的国门、华美的诗篇,几乎成为了大唐王朝形象的代名词。

来到长安城,我们看到的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万国来朝;纵横于烟尘滚滚的东北边境,我们看到的是“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的沙场豪情;登上金陵凤凰台,我们看到的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千载往事;伫立于黄鹤楼上,我们看到的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悠悠乡思……

然而,我们更能看到的,是一个傲立于世界东方,以一个庞大帝国的姿态,俯瞰华夏大地的,——大唐帝国!

“汉唐”,现在已经成为了所有中国人心中的骄傲。汉族唐人,华夏明的种子,早已散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影响中国历史,乃至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帝国,在它最终立国之时,所面临的却是一个四分五裂,群雄割据的纷纷乱世。面对着狼烟遍地的华夏大地,新生的李唐王朝,以不屈不挠的斗志,以及放眼九州天下的格局,花费十年时间,最终扫平群雄,克成统一大业。

李唐王朝的统一战争,为即将到来的大唐盛世营造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军事环境,使得唐王朝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大一统王朝。

唐初的统一战争,是从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李唐王朝,到武德七年(62年),唐军平定江南辅公祏势力,基本上扫平了除朔方梁师都以外的所有隋末群雄。最后,直到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李世民趁突厥国力衰落,自顾不暇之际,一举出兵,彻底拔除了梁师都这个隋末群雄最后一股势力。

可以说,新生的李唐王朝,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就扫平群雄,一统天下,结束了隋末以来黄河、长江流域长期的动荡与战乱。大唐,犹如一轮旭日,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冉冉升起,此后,二百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将与大唐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大唐王朝创立伊始,新生的李唐王朝,处于各地割据势力的重重包围和虎视眈眈之中,随时有可能一口吞掉方兴未艾的大唐。然而,出身关陇士族门阀的李渊、李世民父子,他们注定要承担起统一天下的重任!

总结李唐王朝十年的开国统一之路,那就是一部壮丽绚烂的英雄凯歌。如果没有这十年的金戈铁马,浴血疆场,也就没有后来诗圣杜甫笔下“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唐气象。

将时光穿梭回千百年前,那个隋末唐初的纷纷乱世,置身于那段金戈铁马,激荡雄浑的峥嵘岁月,感受大唐横扫天下,傲视群雄的万古豪情!在那个群星荟萃,英雄拔剑而起的风云际会,为什么大唐王朝可以最终傲视群雄,一统天下,成为华夏大地最后的主宰者,成为独一无二的天下之主。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年)七月,隋炀帝杨广的亲表哥,身为隋朝的右骁卫将军、太原留守的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宣布起兵反隋,率领三万义军,从晋阳宫出发,向长安进军。从此,开启了李家父子一统天下,开创大唐的王者之路。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三征高句丽,耗费了隋王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国内矛盾一触即发,各地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天下陷入了四分五裂的混乱状态。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乱起,于是始相聚为群盗。

其实,早在隋炀帝一征高句丽时,隋朝国内的动乱,便已经初现激变的苗头,直到后来,这种苗头,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

大业七年(611年)七月,还在第二次南巡的隋炀帝,乘龙舟由江都北上,结束了二下江都的旅程,经过刚刚竣工的永济渠,前往涿郡。

路上,这位大隋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正式颁布了讨伐高句丽的诏命,令幽州总管元弘嗣,前往东莱郡,督造舰船三百艘。日夜赶工的民夫,长时间站在水中干活,以致腰部以下都生蛆了,死者多达十之三四。

然而,隋炀帝要求的排面,却远远不止于此,他还下诏,调全国府兵,无论路途远近,悉数都要到涿郡聚集。河南、淮南、江南各郡,则要打造五万辆车,负责运送物资,按时送往高阳郡。

同年七月,隋炀帝再调淮南、江南的民夫船只,将囤积在黎阳仓、洛口仓的粮食,运往涿郡。于是,纵观隋朝境内,载有兵器甲仗的车辆,运送粮草的船只,往来奔走的府兵,日夜不断,拥挤于路途之上,累死道旁者,更是无法统计。

至大业八年(612年)正月,隋炀帝在涿郡集结大军,共一百一十三万余人,号称二百万大军,正式对高句丽发动攻势。至此,隋炀帝在帝国战略层面,又一项宏大的筹划,——讨伐高句丽,拉开了序幕!

然而,在这大军百万,旌旗蔽日的大场面背后,却是隋朝百姓从大业元年(605年)至大业八年(612年),七年之间从未中断的劳役与伤亡。

当农耕社会下的底层农民,被迫离开土地,耕种错失时令,颗粒无收,田地荒芜,还要承担沉重的赋税时,皇帝没有下令与民休息,却是颁布了新的征税诏命,为东征高句丽筹措物资。

而隋朝的官吏们,在接到命令的第一时间,便低价收购老百姓手中的粮食,随后对外公布诏命,要求征税,百姓只得再以高价,从官员手中买粮。简单的一进一出,官员能从中获取的暴利,达数倍之多。

大业七年(611)时,山东、河南爆发水灾,三十余郡被淹没;接着,同年十月,黄河砥柱崩塌,土石塞堵河道,造成河水逆流数十里,吞噬周边城池。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天灾,朝廷却守着各处义仓,不肯开仓放粮,赈济饥民;黎阳、洛口的储备,只顾运往辽东。

这一刻,悬在百姓头上的生存红线,彻底绷断。邹平人王薄,率先揭竿而起,自称“知世郎”;紧接着,平原人刘霸道,高鸡泊的孙安祖、窦建德,河曲张金称、蓨县高士达等人,蜂拥而起。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唱响了隋末天下动乱的乐章。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

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再到后来,隋朝百万大军,折戟辽东,令隋王朝威风扫地。与此同时,国内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渐渐呈现糜烂之势。

面对农民起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局面,隋炀帝深知北方大乱,已经不可扭转,为了躲避战乱,于大业十二年(616年)第三次巡游江都,离开中原。隋炀帝临行之前,将西京大兴城(长安)和东都洛阳,扔给了自己的两个孙子,命代王杨侑镇守大兴城,越王杨侗镇守东都洛阳。

隋炀帝自己则一走了之,而代王杨侑和越王杨侗,他们都是隋炀帝早逝的嫡长子元德太子杨昭的两个儿子,当时都只是十几岁的孩子罢了,怎么能应对了如此的乱局。隋炀帝将北方乱局交给两个孩子打理,明显就是逃避责任。

隋炀帝三下江都,这一走,天下大乱的局面就变得更加严重了。到了大业十三年(61年)的时候,隋朝国内,形成了三支最重要的农民起义军力量。以窦建德为首的河北起义军,以杜伏威、辅公祏为首的江淮起义军,以李密、翟让为首的瓦岗军。而此时,李密正率领瓦岗军,大举围攻洛阳,与驻守洛阳的隋朝江都通守王世充,殊死搏斗。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此时,身在江都的隋炀帝,想的并不是如何平定国内烽烟,而是选择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破罐子破摔,实行自欺欺人的“鸵鸟政策”。根据《隋·炀帝纪》的记载,当时,隋炀帝对国内农民起义的态度是这样的:

区宇之内,盗贼蜂起,劫掠从官,屠陷城邑,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亡相继。战士尽力,必不加赏,百姓无辜,咸受屠戮。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悟也。

面对天下大乱的局势,各地武装力量都在积极反抗隋朝暴政,意欲逐鹿中原的时候,一支新兴的军事力量,突然崛起于山西太原。这支军事力量的横空出世,不仅改变了隋末唐初的纷乱局面,更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这支崛起于山西太原的武装力量,它的军事领导人,正是开创了大唐帝国的——唐高祖李渊。

事实上,李渊可不是一般的草莽英雄,相反,他却是一个真真正正,货真价实的贵族出身。并且,李渊还与隋王朝存在着非常深厚的血缘关系。为什么说李渊是一个真真正正的贵族呢?因为,他正是出生于西魏、北周与隋唐时期一个非常显赫的贵族集团——“关陇贵族集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分手后一首幻听,全网都在心疼我" 无敌战斗力系统" 娇软腰精穿兽世:三千雄兽宠腿软" 狼烟晚明" 岁晚新婚" 汉关明月" 穿越年代,村花携夫逆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