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极品网

13、二战前的苏联:西方永远惧怕的北极熊

【背景篇】二战前的苏联:西方永远惧怕的北极熊

俄国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这一点得益于俄国人天生对土地的渴望,也得益于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俄国欧洲部分大多地区是平原,这一点为莫斯科公国向外扩张提供了便利。他们后来止步的地方,要么是大海,要么是山脉。在俄国的西南,是喀尔巴阡山脉,南边是黑海、里海附近的高加索山脉,以及中亚地区的天山山脉,东边和北边,他们都到达了大海。

斯拉夫人和日耳曼、凯尔特人被古罗马称为“欧洲三大蛮族”。其中的斯拉夫人,在已有的记载中,于公元1世纪出现在波兰。随着后来的迁徙,斯拉夫人分成了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和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成立了现在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人进入了东南欧,建立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黑山、马其顿、波斯尼亚。东斯拉夫人建立了乌克兰、白俄国和俄国。

公元9世纪,东斯拉夫人的一个分支来到了现今乌克兰境内的第聂伯河流域,在诺斯人留里克的帮助下,东斯拉夫人在这里建立了“基辅罗斯公国”。100多年后,罗斯国成为欧洲东部的一个强国。公元988年,国王弗拉基米尔一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国的公主,并宣布东正教为国教。之后的罗斯国陷入混乱,13世纪时,蒙古人建立的钦察汗国(即“金帐汗国”)统治这里,一部分罗斯人迁徙到莫斯科地区。

在莫斯科地区生活的罗斯人,于1世纪建立莫斯科公国,并且得到了蒙古钦察汗国的册封。他们先后征服了伏尔加河上游的特维尔公国、西北的普斯科夫公国(圣彼得堡附近)、梁赞公国(莫斯科东南部)、立陶宛公国(莫斯科以西)。

16世纪,俄国的疆域向北抵达白海(北冰洋边缘)、向南到达奥卡河(伏尔加河支流)、向西到达第聂伯河(乌克兰中部)、向东至乌拉尔山脉(欧亚分界线)。此时,他已经不再是臣服于蒙古钦察汗国的仆从,而是一个独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5年,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拉丁语“凯撒”之意),俄国进入沙皇时期。此后的历代沙皇都痴迷于在东欧草原上的领土扩张,并且将触角伸向了东面的亚洲。1613年,1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成为沙皇,罗曼诺夫王朝开始统治俄国,直到191年爆发十月革命,俄国成立苏维埃共和国。

1689年,沙皇的姐姐索菲亚大公在远东与中国的清朝发生战争,战败后被迫与中国清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暂停了在那里的扩张。

俄国人始终把自己视为欧洲的一部分,无论从种族的起源、地理位置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欧洲人对俄国始终抱有极强的警惕心和排斥感。之所以如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作为斯拉夫人,俄国与欧洲的主流国家并非同源,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英格兰都是日耳曼人。其二,俄国在10世纪时,将东正教定为国教。东正教和天主教虽然都同属于基督教,但是两者之间有很深的矛盾,教派间的矛盾也成为俄国和西方国家的矛盾;其三,俄国的经济始终落后于中西欧地区,让中西欧地区对俄国一直抱有一种轻蔑的态度;其四,是俄国人对领土无限的贪婪,让欧洲其他国家感到恐惧,虽然俄国的经济实力始终不强,但是其庞大的身躯,让中西欧地区从来不敢忽视他的存在。

即便如此,俄国人对欧洲的热情始终不减,他们羡慕欧洲的科技、化、制度和比他们优越得多的物质生活。169年,登基不久的沙皇彼得一世派出使团出访西欧,学习那里的科学技术。次年,彼得一世开始全方位的欧化改革。首先在政治机构上,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取消了削弱君权的“领主杜马”机构,并精简行政机构;其次在经济上,彼得一世鼓励工场手工业,为俄国工业奠定了基础;再次是军事上,1699年实行征兵制,使军队归国家统一管理,取代了以前的贵族军队。18世纪的前二十年,在改革进行中,彼得一世没有丢掉祖先的传统,俄国取得了对西北方瑞典战争的胜利,获得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出海口。112年沙皇彼得一世迁都至圣彼得堡(也称“彼得格勒”),121年改名俄罗斯帝国。

18世纪中期,俄国出现了一位重要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她在位的35年中,俄国在欧洲获得了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先后征服了克里米亚半岛、白俄罗斯、立陶宛,在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获得了黑海的出海口。此外,叶卡捷琳娜二世与普鲁士先后三次瓜分波兰的领土,使这个曾经的东欧大国在18世纪末期一度从世界历史上消失。196年,当女皇去世时,俄国已经是地跨欧亚、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一的超级帝国。

1812年,几乎占领整个欧洲的拿破仑,率领60万法军向莫斯科进军,这是西欧国家首次发动对俄国的征服战争。此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拿破仑进攻的线路上执行焦土政策,用空间和时间拖延、消耗法国军队。到了寒冷的冬天,法军遭到了毁灭性的失败。

129年后,纳粹德国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19世纪中叶,俄国的一直施行的农奴制已经严重影响了帝国的稳定。农奴制是一种类似奴隶制度的土地制度,它将农奴依附在农奴主的土地上,对农奴的剥削极为严重。在亚历山大二世执政期间,各地不堪忍受的农奴频繁发动农民起义,沙皇不得不下令废除农奴制度。但是农奴制度一直对罗曼诺夫王朝最后几十年统治有很深的影响。

19世纪末期,落后的国家体制让沙俄无力发展经济。面对越来越落后于西欧的现状,俄国开始引进英国和法国的资本。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都与法国和英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1905年,圣彼得堡举行工人罢工,1月22日,沙皇下令向工人开枪,造成近5000人伤亡。此事发生后,全国各地爆发罢工运动,沙俄始终没有向民众作出实质性的妥协。一战爆发后,高昂的战争支出,让沙俄的财政雪上加霜,民众的生活更加困苦。191年,当一战激战正酣时,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无产阶级最终取得了胜利,罗曼诺夫王朝终结。

191年11月,苏联成立,此时的政权还非常得脆弱。国内的沙俄势力组建了白军,挑起了和新政府的内战;在外部,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既对俄国提前退出一战感到不满,也忌惮苏联的威胁,所以各国纷纷对苏联进行武装干涉。1921年,苏联才平息了国内外的局势,巩固了政权。

192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于192年成为苏联实际的领导人。他提出了苏联的发展战略。首先是独立建设社·会·主·义(不依赖他国),其次是经济计划化,其三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其四是牺牲农民的利益,让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前三项政策适应了当时苏联的现状,苏联在随后的时间,在工业方面,尤其是重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到1938年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钢铁、煤炭、电力、石油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二战爆发以后,苏联雄厚的工业实力是保障苏联战胜纳粹德国的重要因素。

但是苏联对农业以及轻工业的轻视,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尤其是1932 - 33年的大饥荒,乌克兰地区饿死了数百万人。这个事件造成了乌克兰人和苏联极深的裂痕。二战爆发时,乌克兰地区反对苏联的力量也尤为突出。

此外,苏联在斯大林执政后,党内的反对势力和国外的敌对势力一直对斯大林的执政地位造成威胁。193年12月1日苏·共·中·央·委·员基洛夫遇刺身亡,斯大林借此在国内开始了疯狂的清洗。斯大林的目的是消灭国内反对他的势力,以巩固其执政的地位。但是后来的事态远远超出原先的设想,在长达数年的肃反运动中,苏联的政府机构、军队和社会都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据统计,一共有130多万遭到了清洗,其中约0万人被处以极刑。苏联时期众多的杰出人物都在这场运动中失去生命。尤其严重的是,在二战即将爆发时,苏联军队中数万名军官,特别是高级将领大多被清洗。这是苏联在战争之初遭遇惨败的重要原因。

1939年5月,面对远东的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苏联和日本的爆发冲突,并取得了诺门罕战役的胜利,阻止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东方的入侵,此战的意义在卫国战争期间地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939年8月,苏联在面对英法各国的貌合神离时,与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暂缓两国之间必然发生的战争。9月,出兵正在与德国交战的波兰,这个一战后又一次建立的国家,在德国和苏联的夹击下,再次亡国,苏联则恢复了1921年时双方认可的边境线-寇松线。

11月,苏联侵略芬兰,取得了在1920年双方签订合约中,苏联主动划给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

190年6月,在德国闪击法国期间,苏联入侵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将其纳入苏联的版图。

在二战爆发的初期,德国和苏联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往来。德国为苏联提供急需的工业设备,而苏联则源源不断地为德国提供战争所需的原材料。正当斯大林准备旁观德国与英法恶斗时,191年6月22日,德国动用300多万海陆空军部队向苏联发动进攻。二战史上最惨烈的卫国战争爆发。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医妃权倾天下" 三国:与宏哥称兄道弟,再筑大汉" 大明:被剧透的老朱,一统全球!" 抗战之红警无敌" 回村养老后,我的超市通万界" 快穿之病娇男主超黏人" 让我做忠臣?我反手霸占何后"